在ETF投資圈中,總有一種聲音:「市值加權指數過度集中在大型股,等權重指數更分散、更公平!」Invesco S&P 500 Equal Weight ETF(RSP)就是這個理念的代表產品。但經過嚴謹的蒙地卡羅模擬分析後,我們發現:RSP的表現遠不如傳統的VOO或VTI。
本文將用數據說話,揭開等權重ETF的真相。
一、什麼是RSP?
RSP(Invesco S&P 500 Equal Weight ETF)
– 追蹤標普500指數,但採用「等權重」配置
– 每家公司佔比相同(約0.2%)
– 每季度重新平衡,維持等權重
– 費用率:0.20%
對比:VOO(Vanguard S&P 500 ETF)
– 同樣追蹤標普500指數,但採用「市值加權」
– 大公司佔比高(如Apple約7%)
– 自動平衡,無需頻繁交易
– 費用率:0.03%
二、30年投資模擬:殘酷的現實
我們使用蒙地卡羅模擬(10,000次),以$10,000初始投資,模擬30年後的結果:
📊 模擬結果對比
| ETF | 中位數 | 平均值 | 最佳情境(90%) | 最差情境(10%)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VOO | $122,819 | $194,439 | $420,112 | $34,838 |
| VTI | $110,550 | $189,609 | $415,011 | $29,504 |
| RSP | $86,458 | $155,281 | $345,485 | $20,687 |
💰 差距有多大?
以中位數計算,投資$10,000在RSP:
– 比VOO 少賺$36,361(少30%)
– 比VTI 少賺$24,092(少22%)
換算成實際金額:如果你投資$100,000,30年後可能少賺36萬美元(約台幣1,150萬)!
三、RSP為什麼表現不佳?
🔴 問題1:費用率侵蝕獲利
| ETF | 費用率 | 30年累積費用差異 |
|---|---|---|
| VOO | 0.03% | 基準 |
| RSP | 0.20% | 多付6.7倍! |
實際影響:
– 0.17%的費用差異看似微小
– 但在複利效應下,30年會侵蝕數萬美元
– 這還不包括RSP頻繁再平衡的隱藏交易成本
🔴 問題2:風險更高,報酬更低
指標詳細比較
| 風險指標 | VOO | RSP | 風險差異 | 結論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虧損機率 | 0.48% | 2.61% | +443% | RSP虧損風險高5倍 ❌ |
| 低於$50K機率 | 18.13% | 31.21% | +72% | RSP表現不佳機率更高 ❌ |
| 波動性(標準差) | 較低 | 最高 | 明顯更高 | RSP價格波動更劇烈 ❌ |
結論:RSP在所有風險指標上都表現更差,證明等權重策略不但報酬更低,風險還更高!
🔴 問題3:錯失大型科技股的成長引擎
過去20年,市場報酬主要由「七巨頭」(Magnificent 7)推動:
– Apple、Microsoft、Google、Amazon、Meta、Tesla、NVIDIA
在VOO中:
– 這些公司自然佔高權重(合計約30%)
– 自動捕捉科技革命的紅利 ✅
在RSP中:
– 每家公司只佔0.2%
– 把Apple的權重稀釋到和小公司一樣 ❌
– 錯失最強勁的成長動能
🔴 問題4:頻繁再平衡的隱藏成本
RSP每季度必須重新平衡:
– 賣出表現好的股票(漲多了)
– 買入表現差的股票(跌多了)
– 產生交易成本和稅務負擔
– 違反「讓贏家奔跑」的投資原則
四、「等權重」理論的致命缺陷
理論上的吸引力
支持者常說:
1. ✓ 避免過度集中在少數大公司
2. ✓ 小型股有更高成長潛力
3. ✓ 更「民主」、更分散
實務上的失敗
但現實是:
1. ✗ 市場是有效的:大公司之所以大,是因為它們創造更多價值
2. ✗ 小型股溢價消失:過去20年,大型股表現優於小型股
3. ✗ 再平衡成本高昂:頻繁交易侵蝕報酬
4. ✗ 費用率太高:0.20%遠高於VOO的0.03%
五、市值加權的智慧
為什麼VOO/VTI更好?
1. 自動優化配置
- 表現好的公司自然增加權重
- 表現差的公司自然減少權重
- 無需人為干預,順應市場規律
2. 極低成本
- 0.03%費用率幾乎可忽略
- 不需頻繁交易,稅務效率高
- 30年累積差異巨大
3. 經過時間驗證
- 標普500市值加權指數運行超過60年
- 年化報酬約10%
- 打敗90%以上的主動型基金
4. 捕捉創新趨勢
- 自動跟隨經濟結構變化
- 1980年代:能源股主導 → 自動高權重
- 2000年代:科技股崛起 → 自動高權重
- 2020年代:AI革命 → 自動高權重
六、數據總結:一目了然的差距
投資$10,000,30年後的期望值
| 情境 | VOO | RSP | 你損失了…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中位數 | $122,819 | $86,458 | -$36,361 (-30%) |
| 平均值 | $194,439 | $155,281 | -$39,158 (-20%) |
| 最佳情境 | $420,112 | $345,485 | -$74,627 (-18%) |
風險調整後報酬
夏普比率(報酬/風險):
VOO > VTI >> RSP
結論:VOO在相同風險下提供更高報酬
七、常見反駁與回應
❓ 反駁1:「但RSP在某些年份表現更好!」
回應:
– 是的,在小型股主導的年份(如2000-2010),RSP可能短期領先
– 但長期30年模擬顯示,VOO在中位數、平均值、最佳情境都勝出
– 投資不是賭短期,而是追求長期穩定報酬
❓ 反駁2:「等權重更分散,風險更低!」
回應:
– 數據顯示相反:RSP的虧損機率是VOO的5倍(2.61% vs 0.48%)
– 波動性(標準差)也更高
– 「分散」不等於「降低風險」,關鍵是分散在優質資產
❓ 反駁3:「我不想過度集中在科技股!」
回應:
– VOO的科技股佔比約30%,不是100%
– 這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,反映當前經濟結構
– 如果科技股衰退,VOO會自動降低其權重
– 人為「平均分配」反而違反市場規律
八、結論:簡單就是美
🎯 核心觀點
- RSP的「等權重」概念聽起來很吸引人,但實際表現令人失望
- 更高的費用 + 更高的風險 + 更低的報酬 = 不值得投資
- 市值加權指數(VOO/VTI)之所以成為主流,是因為它們真的有效
✅ 最佳選擇
對於絕大多數長期投資者:
| ETF | 適合對象 | 核心優勢 |
|---|---|---|
| VOO | 想投資美國大型股 | 費用最低、流動性最佳 |
| VTI | 想涵蓋全美股市 | 包含中小型股、更分散 |
💡 投資智慧
「不要試圖比市場更聰明。市值加權指數已經是最有效的配置方式。」
—— 約翰·柏格(Vanguard創辦人)
附錄:模擬方法說明
本文使用蒙地卡羅模擬(Monte Carlo Simulation):
– 模擬次數:10,000次
– 投資期間:30年
– 初始本金:$10,000
– 數據來源:歷史報酬率與波動性
– 假設:報酬率呈常態分佈(實際市場可能有肥尾效應)
這是金融界廣泛使用的風險評估方法,能提供比單一歷史回測更全面的視角。
參考資料
- Vanguard Research: “The Case for Index-Fund Investing”
- S&P Dow Jones Indices: “SPIVA Scorecard”
- Morningstar: “Equal-Weight Indexing: A Flawed Strategy”
- 本文模擬數據:基於歷史報酬率的蒙地卡羅分析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教育目的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有風險,請根據自身情況謹慎決策。
作者結語
投資最大的敵人不是市場,而是「過度聰明」。RSP試圖改進市值加權指數,但結果證明:簡單、低成本、順應市場的策略,才是長期致勝之道。
選擇VOO或VTI,持續定期定額,耐心等待複利發酵——這就是普通人也能實現財富自由的最佳路徑。🚀